直通屏山|福建|时评|大学城|台海|娱乐|体育|国内|国际|专题|网事|福州|厦门|莆田|泉州|漳州|龙岩|宁德|南平|三明
您所在的位置:东南网 > 西岸时评> 教育讲堂 > 正文

高考改革,不怕不完美只怕没行动

2014-09-05 08:45:36 熊丙奇 龙敏飞 来源:北京青年报  责任编辑:林雯晶   我来说两句
分享到:

【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,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4日正式发布,此轮改革从考试科目、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,包括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,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、数学、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。】

高考改革必须在录取制度上继续给力

此次高考改革,应该说在考试改革上已经做足文章,可在录取制度上却相对乏力。要让高考科目改革起到改革成效,必须在录取制度改革上持续给力。

几乎所有的考试改革成败,都维系在录取制度上。比如,文理不分科改革,这是舆论多年呼吁的改革,这次高考改革方案也回应了舆论的呼声。但只取消文理分科,却不改变集中录取制度,会带来两个后果:其一,基础教育的学科教育还是应试教育。老师教、学生学,追求的还是最终的分数,不论是统一考试科目语数外,还是高中学业考试科目,都会如此,解决不了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的问题。其二,学生的负担和压力有增无减,按照方案,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纳入高考,学生自选三门,虽然方案制订者认为这可分散高考压力,但在现实中,这可能会演变成把高考战线延长为高中三年。

英语科目两次考,可以扩大学生的考试选择权。在国外,多次考试对应的是多次录取。但按照高考改革方案,是取两次考试最好一次成绩计入高考录取,也就是说,两次考试派一次集中录取用场,学生学习英语的压力不可能降低。

这次方案还提到了取消艺术和体育特长加分,这是朝加分教育和加分腐败宣战,但高考录取中,不再关注学生的特长,这种评价方式不是又回到单一的分数标准吗?当初实行加分政策,就是为了校正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,能适当考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,只是在操作中,出现了严重的异化。

所有的这些问题,要得到化解,唯有打破集中录取制度。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,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,实行高校自主招生,建立多元评价体系。在这次发布的方案中,有两个改革值得期待,一是“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”;二是“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。改进投档录取模式,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,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。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”。

将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,这是多年来一直建议的方式。如果高考后的自主招生,能借鉴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方式,由学校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,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自主申请若干所学校,学校独立进行录取,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,这就实现了考试招生分离,既扩大学生的选择权,又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。而取消高校录取批次,则更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。我国高校按批次录取,导致学校被分为三六九等,学校追逐一本率、二本率,学生则追逐上一本的名校,这是严重的教育不公平,影响各类教育、学校的平等竞争和发展。要根除高校的录取批次,只有实行高校完全自主招生,即由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方案中也提到“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”,但究竟如何,还要看具体的操作。

如果高考后的自主招生,仅仅是学生申请高校,高校进行面试考察,再要求学生填报提前批志愿,学校在提前批录取时,结合高考成绩、大学面试成绩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进行录取,这并没有打破集中录取制度;同样,假如取消录取批次,仍旧在集中录取框架下进行,最多会是融合第二批和第三批,而无法根本改变分一本、二本录取的局面。

能否在录取制度上有实质性突破,决定这一轮高考改革的成败,期待试点的浙江和上海地区给出答案。上海和浙江在这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基础,上海是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,目前有8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,且复旦和上海交大从2006年实行自主招生选拔试验,浙江已有34所学校实行三位一体的高考改革,这两地有条件在突破集中录取制度、实行学生双向多选上做出有意义的探索。熊丙奇(上海学者)
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
心情版
相关评论
今日热词
更多>>福建今日重点
更多>>国际国内热点
  • 新闻图片
更多>>娱 乐
  • 点击排行
  • 三天
  • 一周
  • 一月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网站地图 | 网站公告 |
国新办发函[2001]232号 闽ICP备案号(闽ICP备05022042号)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〔2019〕3630-217号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151 举报邮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
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:010-88650507(白)010-68022771(夜)